中國傢俱發展的歷史

中國傳統傢俱具有悠久的歷史。中國傢俱的產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。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,受文化和生產力的限制,傢俱都很簡陋。人們席地而坐,傢俱均較低矮。南北朝以後,高型傢俱漸多。至唐代,高型傢俱日趨流行,席地坐與垂足坐兩種生活方式交替消長。至宋代,垂足坐的高型傢俱普及民間,成為人民起居作息用傢俱的主要形式。至此,中國傳統木傢俱的造型、結構基本定型。此後,隨著社會經濟、文化的發展,中國傳統傢俱在工藝、造型、結構、裝飾等方面日臻成熟,至明代而大放異彩,進入一個輝煌時期,並在世界傢俱史中佔有重要地位。清代家具體量增大,注重雕飾而自成一格。20世紀初,因受外來傢俱的影響,出現了“西式中做”的新式傢俱。50年代後,中國傢俱工業迅速發展。80年代,在借鑒各國不同的傢俱風格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,中國傢俱不斷發掘傳統技藝,並結合自己的國情民俗,逐漸形成一代新的傢俱風格。
實木傢俱硬木傢俱的歷史淵源
中國人用傢俱可以追溯到夏商事情,戰漢時期傢俱已經非常成熟了,木質髹漆的,青銅的都有,我們能在博物館裡看到不少那個時期的傢俱遺存。漢代之前,包括漢代,我們稱之為中國古典傢俱的早期,主要特徵是席地而坐,椅子,高桌都還沒有出現;唐宋之際,國人開始垂足而坐,中國古典傢俱在宋代完全成熟,桌、案、幾、床、榻都成形,到宋代之後的各朝代則對古典傢俱的品種,造型等無太多貢獻。五千多年來,中國古典傢俱的主流是漆傢俱,各種各樣漆工藝修飾的傢俱,如:大漆批麻、批灰,剔紅,描金,款彩,鳳梨漆,廣漆等等。但是,現代國人對這些漆傢俱知之甚少,提到中國古典傢俱腦子裡就出現硬木傢俱,尤其是黃花梨,紫檀傢俱。這樣把中國古典傢俱的內涵極大地縮小了。
大約在上世紀三、四十年代,西方人以古斯塔夫·艾克為代表收藏家,就已經開始在中國專題收藏古典硬木傢俱,這個時期收藏此類傢俱的人,無論是外國人,還是國人都不多。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年,在北京“前門大柵欄”出現了一家西方人經營的以黃花梨傢俱為主的古玩店。
上世紀三十年代年代,古斯塔夫·艾克先生後來出版了他的大作《中國黃花梨傢俱圖考》,從那個時期開始,中國古典硬木傢俱正式進入西方收藏界的視野,許多西方的中國古典傢俱愛好者開始不斷的推動硬木傢俱的發展。古斯塔夫·艾克之後安思遠,安思遠之後有柯帝士·埃瓦特,夏洛特·郝思曼,我們不難看出西方對於中國古典傢俱的研究線索清晰,完整,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學術專著一直未斷,這對於一個藝術品來說是難能可貴的。國人對於硬木傢俱的認識,一是源自王世襄先生,一是西方古玩市場中國古典傢俱的行情。現在我們反思,其實國人對於硬木傢俱沒有什麼新認識,新感覺,覺得硬木傢俱好看的都是少數,更多的是覺得硬木傢俱值錢,這確實是我們與西方人對於藝術品在認識上的差距。
國內黃花梨傢俱市場,在王世襄先生的推動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。以至於媒體,大眾在提到中國古典傢俱的時候,就以為是黃花梨、紫檀傢俱。而且,鮮有人去深究這個事情。其實,硬木傢俱在中國古典傢俱史上只是一個小分支,一個四百年歷史的小分支而已。故宮博物院藏傢俱一萬幾千件,其中硬木傢俱不過兩千餘件。
回顧木製家具的歷史,選購一個原木製作的收納梯緬懷歷史的同時,也增加家中的收納空間吧


商品連結: